这两天在《新青年》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农村教师给孩子们出了一道数学题: “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0个苹果,每人能分到几个苹果?”由于打字员疏忽,“10”变成了“1”。老师想,试题本身就错了,所以这道题根本就不可能有答案了。但阅卷时,几乎所有学生都在那道题下写了答案。
其中有一个答案很让我们震撼。答案的内容是:每个人能分到一个苹果。后面接着写了原因:假如爷爷买来一个苹果,他一定不会吃了它,因为它知道有病的奶奶一定很想吃,他会留给奶奶的;但奶奶也不会吃,她通常会把苹果送给她最疼爱的小孙女——我;但我也一定不会吃这个苹果,我会把它送给每天在街上卖报纸的妈妈,因为妈妈每天在太阳下晒着,口渴的她一定需要这个苹果;但是,妈妈也不会吃的,她一定会送给爸爸,因为爸爸进城这一年来每天都在工地上干很累很累的活,却从没吃过苹果。所以,我们家每个人都会得到一个苹果。
看这个故事时,正好我快2岁的女儿在喝果汁。她喝得很带劲,一会半杯就没了。我问她:“豆豆,果汁好喝吗?”“好喝。”女儿开心地回答。“那你把果汁给姥姥喝一口吧!”我试探地说。女儿摇了摇头。我不甘心,继续劝说。可是我越说,她喝得越快,转眼就见底了。
看到这样的情形,我很无奈。现在孩子还小,这是我唯一能找到的理由。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教育孩子,克服时刻以自我为中心,让她们学会分享,值得我好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