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学校“浪花杯”的课堂教学比武,傅吉红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她的教学设计始终让学生处在高度兴奋之中,关注到了每一位学生的动态,梯度性的教学预设环环相扣,没有刻意的修饰、刻意的表演,许多亮点自然生成。师生互动参与体现了课堂的和谐,灵活生动,让学生和听课者感觉到学习语文充满了乐趣。
一、傅老师的开课导入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学校一直在开展经典诗文的诵读,在全国都享有知名度。今天我想考考大家,你能诵读哪些古诗词?能接受我的挑战吗?你可得把题目给听清楚了。在你知道的古诗中有哪些诗篇写到了小孩子,你能背给大家听吗?
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白居易《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总结评价后,老师总结并导入:
古人写的诗叫古诗,那古人写的文章叫---古文。古文又叫文言文,它语句简短,字词的意思与我们现在的语言文字差别也很大。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一起去学一篇文言文,去认识一个聪慧的小孩。板书课题。读一读课题(生读)杨氏之子。
这样的新课导入充满语文情味,自然亲切,对孩子来说,有挑战性,有展示性,起到了明显的铺垫作用,也把孩子内心深处学习课文的热情彻底地激发起来。好的课堂就是要饱含兴趣,孕育生机。课堂教学仅仅只有教师的激情,还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调动一切手段和方法,包括语言、技术和技巧,调动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解决问题的兴趣以及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能够使学生在兴趣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发现方法,发现过程,发现自己。使课堂兴趣蕴育着学生不断发展、不断成长的生机。
二、读的训练非常到位,有数量,有层次,有质量。
傅老师是这样让孩子联系朗读的:
1、学习文言文,朗读很重要,你们会读吗?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第一次读就读得字正腔圆,真了不起。正音:“应”的读音该为第四声。
3、听老师读,听老师怎么读出古文的韵味,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顿。
4、出示课文,用(斜杠)/表示节奏停顿,生反复自由读。
5、男生读,注意了停顿,如果能用气息把词语连起来会更有古文的味道,齐读。
6、抽个别读。
7、集体练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知!何况是小学五年级的孩子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傅老师精彩的朗读训练为接下去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人物的情感、人物的特点打下了扎实、极富成效的基础。这样的设计起到了“铺一石,盖几层楼”的效果。
三、傅老师能够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理解课文后,傅老师为了让孩子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这样一个环节的设计:
我们用对歌的形式来再读课文吧!怎么对呢?老师问,你们用文中的话来答。男生问,女生答。
杨氏之子何许人也?
杨家小儿为何设果?
孔君平如何逗曰?
杨氏之子如何对应曰?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小手像开放的花一样举起来。轻松的对答使课堂充满了琅琅的读书声,充满了快乐。好的课堂应当是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形象生动、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问题,一个激起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形成技能,也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感受到快乐。
四、创新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灵活机智创新地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都有不同层次收获。
针对501班的孩子聪慧、领悟和表达能力特别强的特点,傅老师大胆而有创意地设计下面的环节
拓展题:当然孔君平也绝非凡人,后来官至为九卿之一的廷尉---掌管国家的刑法,他知道低估了杨氏子了。如果你是孔君平,听到杨氏子巧妙又不失礼貌的回答,会夸怎么杨氏子?而聪慧的杨氏子又如何拱拱手谦虚地应答呢?我们试着用文言文或者是现代文来写写他们俩后来的对话。
课件出示:孔君平笑曰:“____________。”
儿拱手答曰:“____________。”
真是精彩!学生的答案绝妙无比: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真是后生可畏啊!”
“哪里哪里,先生过奖了!”
“以后还请先生多多指教!”
这样水到渠成的现场生成博得了在场老师的阵阵掌声。
语文教学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就是要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
可以说,傅老师的这一课为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新课程的理念上做了靓丽的演绎,也成了我在学校教科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中最欣赏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