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印象最深的一次战争: 长平之战
1战争中涉及的主要人物: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赵括、秦昭襄王、王龁、廉颇和白起。
2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战争的起因是这样的。公元前260年,秦国的军队大举进攻赵国,开始攻打赵国的长平。赵孝成王派老将廉颇去抵挡秦军。廉颇到达长平后,多次攻打秦军,但由于秦强赵弱,屡屡失败。廉颇见硬碰硬不行,便坚守不出。秦国见赵军坚守不出,便每天到阵前辱骂廉颇和赵军,企图激怒他们。但廉颇是何等的聪明。他依旧在军营里饮酒下棋,丝毫没有被激怒的样子。秦军无奈,只好守在军营里。
于是,战场上出现了死一般寂静。赵军很舒服,但是,秦军却很不舒服。他们求胜之心急切,希望能一举攻破赵军,拿下长平。到了秦军实在忍无可忍的时候,他们便施了一招“反间计”。
几天后,秦国的人秘密潜入赵国,散布谣言。他们将目空一切、纸上谈兵的赵括夸得年轻有为,熟读兵书、韬略非凡。说廉颇老了,不中用了。要是赵括代替廉颇,秦军肯定不战自败。愚蠢的赵孝成王竟然听信了这些谣言,将老将廉颇换了赵括。赵括的母亲苦苦地劝说赵孝成王,不要让赵括替换廉颇。可是刚愎自用的赵孝成王不听,依然我行我素。赵括的母亲没有办法,只好与赵王约定:如果赵括兵败,不能杀了赵括的家人和自己一家。赵王答应了。
赵括风风火火地带兵赶到了长平,与老将廉颇办理了“移交手续”后,廉颇回了赵都邯郸。
赵括更改了所有号令和纪律,让赵军准备好与秦军决一死战的准备。还让人竖起一根高大的帅旗,上写着一个大大的“赵”字。赵括是向秦军炫耀,赵军的统帅不再是老将廉颇,而是自己——赵括。
秦将这时已由王龁换成了白起,白起也已经为赵括“挖”好了坟墓——口袋阵。万事俱备,只“欠”赵括了。
第二天,白起率领的秦军和赵括率领的赵军“相遇”了。随着一声“冲啊!”赵军和秦军开始拼杀。赵括率领赵军进入了口袋阵。直到四下里喊杀声响起,赵括才明白,自己中了埋伏。赵括的第一反应就是——翻兵书。(唉!我说赵括同志,你早不翻,晚上不翻,这个时候翻还有什么用?早干什么去了?诸位说说,还有用吗?早就没用了!)
赵军被围困了48天才“投降”。纸上谈兵的赵括也被秦军乱箭射死。秦将白起将投降的40万秦军全部活埋。
长平之战是历史上惨烈的一场战争。战争结果是由白起获胜,赵括兵败被杀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3(司马迁)或我对这次战争的评论:我觉得,一位称职的君王在选将的时候不应该听信谣言和奸诈小人的谗言。应该时刻保持清醒。在选将的时候,不能光看一个人的外表。而是应该从他的行为上看。实际考察了以后,才能用人。还不能看他的父亲或者是他的祖先是谁,觉得既然他的父亲或祖先是谁谁谁,多么有名,就任命他为大将。还要听忠臣的劝告,不应该一意孤行。人也不应该太自大,而是应该与将士同甘共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能给士兵吃很差的食物,自己吃山珍海味。不能自己穿很好的、丝绸的衣服,而给士兵穿很差的、破破烂烂的衣服。这样,会失人心的。
小组人物评价
赵孝成王:
我觉得赵孝成王是一个刚愎自用、我行我素的人。他听信谣言,不听蔺相如的劝告,用了目空一切的赵括当统帅,结果被秦军杀得打败,40万士卒无一生还。所以,我觉得赵孝成王不听忠言,是一个不称职的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