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了五年级一节数学课,至今印象还很深刻。老师已经讲完了什么是质数、合数,以及自然数的分类之后。老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在研究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新的发现和新的问题吗?这时班里的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奇数都是质数。”立刻有人站起来反对:“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您看,15也是奇数,但不是质数。”接着又有同学指出21、9等一些数都是奇数,但都不是质数。由此学生在探讨与争论中得出了一个结论:奇数不都是质数。一个问题解决了。一个同学又提出:“老师,我发现质数中只有一个偶数,它就是2。”老师和同学们及时给予他充分的肯定。紧接着,又有人提出:“为什么质数又叫素数?”“为什么这些数叫质数,那些数叫合数,而不叫别的什么数呢?”这个问题的提出,着实难倒了一些学生。一时间,学生们找不到明确的答案。这时陈老师适当地启发学生说:“老师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从字典中我查到‘质’有一种解释是单纯、质朴的意思;‘合’有一种解释是复合复杂的意思。这样看来,就是说‘质数’的组成比较简单,只有1和本身两个约数;‘合数’的组成比较复杂,除了1和本身还有其他的约数。老师的这种解释是否科学,还有待于同学们课下查找资料,进行验证。”又有一个学生提出:“奇数中前后连续的两个数相差2,偶数也如此,那质数与合数是否也有这样的特殊规律呢?是不是数字越大,质数越少呢?”学生们再次陷入了深思,不能马上做出回答。此时教师灵机一转,马上鼓励全班学生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质数与合数是否也有一定的规律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探讨,作为我们研究的一个专题,看看同学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呢?”
这节课的新课学习是由学生自主合作完成的,当学生和教师解决了本堂课的主要问题之后,教师放手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向学生提出了‘你还有哪些新的问题,新的发现,愿意与大家一起探讨,研究学习’的问题。由此出现了以上的一幕。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并没有及时给予每一个问题的正确答案,而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和教师的适度参与,使有些问题得以明确。对于一些超出本节课教学要求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圆满的解释,教师就采取了把课上问题延续到课下研究的方法,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延伸性,可以使不同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得到不同的收获。为学生的学习留有较大的学习空间与自主性,这样将对学生们可持续性发展学习奠定下初步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