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中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随着成人们东西奔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保护我们的家园在他们年幼的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在民族垂危的时刻,他们跟随着父辈,用自己幼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和可怖的战争。他们传奇般的事迹在艺术家与作家的演绎中,成了永垂不朽得经典,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颂着,经久不衰。
歌里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民歌传唱了许多年,直至今天,这首歌述说着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优雅的旋律和触动人心的故事感动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的一个小山村,人们在这里插秧播种,谈天说地,一派喜气。抗日战争爆发后,二小的父母和他最亲的哥哥在饥寒交迫中死去了,村里许多老百姓也离开了这个从小生活的地方,日军扫荡中国,把魔爪伸入了这个宁静而美丽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日本鬼子。鬼子正在为怎样进村而一筹莫展,发现了正在放牛的王二小,便让他带路,二小顺从地走在前面,却把鬼子带入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四下里乒乒乓乓响起了枪炮,敌人这才知道上当受骗了,他们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十三岁的王二小,牺牲在了这有山有水的美丽地方,干部和百姓们摆脱了危亡,而他——王二小,却永远的沉睡在这冰冷的山涧,他的脸上挂着无比灿烂的笑容,他的血染红了蔚蓝的天空。这动人的故事四处传扬,人们挂着眼泪歌颂着抗日英雄王二小。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为民献身的王二小深深地打动了,创作了这首流传了60多年永不间隙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王二小成了千万孩子们心目中永远的英雄。
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就给村里的人们发信号,叫百姓隐藏起来。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十分重要的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为掩护,带上“鸡毛信”上路。途中却被敌人发现了……
故事一波三折,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爱戴。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电影在当时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得至高荣誉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抗日儿童团是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成立的儿童组织抗日团体。
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辛,但许多孩子们也加入了抗战团体,为赶走日本、保卫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抗日根据地成立了抗日儿童团,那些聪明的孩子负责打探敌情,送信……战士们对抗日儿童团十分重视,给予他们父母般的关怀与爱护。毛泽东和朱德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的一些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他们都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儿童团的成立给孩子的生活带来了快乐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尽管孩子们的能力微不足道,抗战胜利为今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接班人。
今天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明天我们将成为了祖国的主人,永远记住惨痛的历史,不望过去,珍惜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