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的阵阵暖风,将我送到了古蒲州。脚步停在了那普救寺下,想想上一次来到这里,已是七年前的事了。我跨进山门,沿石阶而上,寺内钟声悠悠响起,我的心便静了,抬眼,那是寺内飞檐翘角的钟楼。
钟楼前楹联曰:“高标跨穹窿,百尺危楼独雄秀;钟声震寰宇,万念俱空悟世人。”联语字体古朴苍劲,散发着浓郁的佛家气味。两旁的树木浓郁清脆,虽无一花,但使人出奇地心旷神怡。
我轻轻地从钟楼走入回廊,不敢言语,生怕惊了这份静谧。回廊中的壁画讲述的故事便是那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的《西厢记》。画上那莺莺婉若天仙,张生谦恭俊朗,红娘更是俏皮可爱,这画记载了才子佳人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令人魂牵梦萦,回味无穷。千百年来会有人不解:这佛门圣地怎容许男欢女爱之事发生?我想,这普救寺普救的是万物众生,自然也包括这对痴男怨女,看到他们对情的执着与追求,想必佛祖也会动容吧。
走完回廊,我便来到屹立在寺中西轴线上的一座塔前,这塔原名叫舍利塔,因《西厢记》中张珙与崔莺莺的故事发生在塔下,故又称“莺莺塔”。这塔古朴典雅,佛家气味浓重,它以其特殊的回音效堪称“世界六大奇塔”之一。游人在塔西以下相击,可听到从塔上传来“咯哇!咯哇!”的声响。这声莫不是那掉入院中莲池的青蛙发出来的?
踩着凹凸不平的石砖,我走进了西轩。这里是张生寒窗苦读的地方,又是他害相思的地方。我坐在了张生休息的床上,想象着他是如何掩着书卷,望着明月,念着那“月淡淡兮,露冷。风惨惨兮,人离”的。从床边的书桌上散发出来的墨香弥漫在空气中,虽然我明白这房内的一切景物都是后人刻意布置好的,可看起来还是那么真实。
出了西轩,我径直来到了寺内东侧那梨花深院前。这是莺莺一家人借居普救寺的临时寓所。古朴玲珑的垂花门上“梨花深院”的匾额引人注目,两旁“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诗联道出这里的典雅幽静。我迈过门槛,走入院内,便见得这座具有中国民俗特点的三合小院。小院坐北朝南,南设院门,院内北房三楹,西厢房三间,东厢房三间。其中,这西厢便为莺莺待月西厢的地方。此院之中,最引人入胜的景物有两处。一处是东厢南侧一段墙,墙下翠竹环抱着一块太湖石。墙外一株杏树,张生当年就是从这里半夜跳墙会莺莺的。瞧瞧那树,枝繁叶茂,仔细一看,又越发觉得它那娇羞的姿态像极了莺莺。另一处是西厢南侧一方石碣,上刻七言律诗一首。此诗是金大定年间河中府同知王仲通游寺时所撰写的,诗曰:“花飞小院愁红雨,春花西厢锁绿苔。我恐返魂窥宋玉,墙头乱眼窃怜才。”这方石碣是迄今寺内保留年代最久,直接记述西厢情缘的实物佐证。
院中还有一木雕屏风,上刻《西厢记》中的千古绝喝“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再抬头看看那越墙的杏枝。我便在那一刻,摒弃了所有烦恼忧愁,进入“意似痴,心如醉”的遐想之中。
那悠长古朴的钟声似又响起了,我缓缓地走出了普救寺,任凭它独自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这寺竟可让人这般平静,也难怪莺莺与张生会在这里追求他们单纯美好的爱情,忽觉在这夏末有凉风生起,不知是来自那已渐远的普救寺,还是我自己的心中?原来,我早已将那份久违的宁静连同悠悠然的钟声一起融入了最美的西厢梦。
(九年级三班 权湄荻)
写优秀作文必备,成语查询工具:http://www.dxzw.co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