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丁香作文网 > 初中 >

龚遂治渤海郡的启示

作者:晓圆 阅读:

  龚遂治渤海郡,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故事。后世把龚遂和他的同代人黄霸看作封建“循吏”的代表。循吏就是封建时代依法循理办事的官吏。在这篇传记中,班固只客观的记叙了龚遂的言论和事迹,不直书他的才能和品德,但是却让我们领悟到了龚遂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循吏”。他的治理方法值得我们深思。

  汉宣帝刘询即位后,渤海及其邻郡年成不好,盗贼在社会上纷纷出现,当地郡守无法捉拿制服。龚遂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去渤海的。但他跟一般的封建要员不同,他不把因饥寒交迫铤而走险的农民视为“盗贼”,而是借此更深刻的了解封建吏治的弊病。他治理渤海郡主要采取两步,一是抓社会治安,二是抓发展生产,前者为的是安民,后者为的是富民。通过叙述,一位不可多得的“循吏”站在了我们面前:初到渤海,他遣还准备迎接和护卫他的军队而单车独行;撤消捕吏,明令安民;紧接着施行教化,赈济贫民;劝民务农桑,使农民归田,不仅有明确规定,还有教育督促。因而很快就收到了功效。

  龚遂形貌短小,和宣帝想象中的不相合,但是什么原因使得以貌取人的皇帝不但答应了他的要求,还格外赏赐他黄金物品送他上任呢?这主要靠龚遂两个巧妙的答话。他把渤海郡废乱的原因归于“民因于饥寒而吏不恤”,把当时政治废弛,秩序紊乱,盗贼并起的严峻形势说成不过是“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这是对当时吏治的批评,也是为百姓作辩解,不露锋芒,举重若轻。说明他一切从“恤民”着想,自然引出了下文的安抚政策。他用“治乱民犹治乱绳”的比喻,进一步说明了要用安抚宽缓政策的道理,这个比喻形象而贴切生动,对待乱绳,越急于解开它结得越死,越硬扯越乱,所以后文说“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即指时间上不能急于求成,宜宽缓,又指方法上不可威迫,宜宽容,言简意赅。这两段对话表现了龚遂忠厚而有见地,能直陈政见而又擅于辞令的个性特点。从而争取到“便宜从事”的权利,按照自己独特的方式使“渤海郡”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虽然故事发生的年代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汉朝,但龚遂治理渤海郡的方法有如一面明镜,仍能在今天得到广泛应用。远的不说,就拿我们的班集体来举例子。都初三了,还天天让班主任因为纪律训我们。其实我觉得,我班是其同学困于浮躁而老师不恤,所以才使得我们班同学有时会因太过无聊,在没人帮助我们的情况下,而犯点儿小错。一个班如果非常出色,却在日后大不如前,则大部分是班主任过错。只有能把一个已有些“废乱”的班带出困境,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班主任。所以我们认为,老师应是学生的主心骨,制班方向应正确,这样才能收到好效果。“治乱班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合”。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采用宽缓政策,在我班绝对是有的放矢的。对我们大声责骂和严厉惩罚是不可行的,因为我们有思想,有自己的见解,那么一个具有独特方式治班的老师是我们最渴求的。这样我相信我班一定会像龚遂治理的渤海郡一样“风调雨顺”的。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让我们从历代的治乱兴亡中汲取教训,借用历史,积累知识,在古人奉献的基础上开创新的篇章吧!


  本文为初三读后感:成绩90分
  王老师的话:古为今用,十分贴切。重在“启示”二字,颇有见地,是善读者也。好文章!

  本文选自《汉书·循吏传》。《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一部重要的史书,也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专记西汉的史事,共100篇,分120卷。

  作者班固:东汉安陵(现在的陕西咸阳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龚遂治渤海郡,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故事。后世把龚遂和他的同代人黄霸(汉宣帝时曾任御史大夫、丞相)看作封建“循吏”的代表,并称“龚黄”。循吏,封建时代能依法循吏办事的官吏。成语“弄兵湟池”就来源这个故事。

(字数:1495 )

写优秀作文必备,成语查询工具:http://www.dxzw.com/c/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文章点评: 查看所有评语>>
发表评论
请勿发表违反法规的言论,欢迎对文章进行点评。
评价:
表情:
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