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一个多么纯洁、美好的群体啊。有人把他们比喻成“一张张白纸”,说的实在真切。无论是思想还是心灵,儿童都极为纯洁。他们就像降落凡间不久的天使,会从接触的任何事物中渐渐摸索“凡间大众”的思维方法,同时在“白纸”上记录下那一幕幕的成长故事。
那么,请随我一同翻开我的成长故事,回味其中一章——《语言理解记》。
记得上幼儿园的我曾在一段时间里遇到好些“不明白”的词、句。翻开《格林童话》,还能找到当年“不明白”的痕迹。比如《石竹》中有一句“王后的善良、虔诚感动了上帝”,我想破脑袋也想不通什么叫“虔诚感动”,每每读到此处,都觉得好不别扭。可当老师诵读时却无比流畅,没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于是我回到家读了一遍又一遍,但还是找不出问题出在哪儿。到小学才知道,我那叫读破句。又比如《石竹》中有一词“谋私利”。“私利”我还懂,可“谋”是什么意思呢?我盯着这个词看了许久,最后竟“看”出了另一种读法——“谋私”“利”。还有一词:不注意。这个虽然理解,但读起来总是生硬地把它们分成两个词——“不”“注意”。虽说追其源并无错,但在理解、反应上总归慢了半拍。
有一天,妈妈买了盒新磁带给我,其中有一首《小红帽》,唱到一词——“僻静”。我一听,“噗”地一声大笑不止。妈妈十分不解地看着我。我为什么笑呢?原来我根本不理解“僻静”,只当做“屁静”了,想着这俩字被一本正经地唱了出来,就忍不住笑了。
还有的词,不能从字面上理解,人们只是习惯它所代表的意思。比如“潜意识”、“下意识”“正中下怀”这类较深奥的词。我第一次看到就来了兴趣,试着在作文中用用,虽然被批“乱用词语”,但还是“实践出真知’,渐渐理解了它们的涵义。
在小孩子眼中,能用成语是件很了不起的事。会用成语的孩子往往会树立“聪明好学”的好形象,带着这点小算盘,我主动学起了成语。在成语光盘中,我最不能理解的就是“自相矛盾”。“矛”和“盾”是两样兵器,连起来算怎么回事?“自相”又是何物呢?这个成语我一直“不认可”,直到小学三、四年级时才勉强接受,大概是前后不像相符的意思。
小学时,有一次假期作文,要求介绍自己的名字。我猛然想到大人们常说的什么“顾名思义”,就像用在作文里。可是这几个字怎么写呢?思索再三,终于大笔一挥——不明思议。把作文给老爸看的时候,他只瞄了一眼,就笑了,还笑得挺欢——就是在这样有趣的尝试、体验中,我慢慢地向成熟的理解能力、思维方式靠拢,融入大众。
小时候不理解为什么童话中小王子被野兽吃了,国王反倒把王后囚禁起来;为什么所谓的名著《红楼梦》,尽写些“无聊”的琐碎事;为什么会有“歇后语”这只奇怪又庞大的军队;为什么会有“好不容易、好不高兴、好不别扭”这类“好不××”词……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愈渐丰富,以前那些“不明白”的现已觉得“理所当然”了。总结两点:幼年时,好奇,帮我敲开了启蒙的大门;听了,看了,才长大了。
写优秀作文必备,成语查询工具:http://www.dxzw.com/c/